董邦耀《陕西交通报——培养作家的摇篮》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11-19 15:39作者:董邦耀来源:环球新闻瞭望网 陕西交通报——培养作家的摇篮董邦耀 时光匆匆,光阴似箭,蓦然回首,《陕西交通报》已经创刊三十周年了,我不能不怀着感激之情,写点祝贺的文字:是她扶持我以及众多的交通作者,步入了梦寐以求的作家行列。 陕交报承载着三秦交通人的殷切希望,倾心书写陕西交通发展新时代,三十春华,不负众望,一路凯歌,不辱使命,获得了交通人的信任和厚爱,大家一直把陕交报当作—— 我们自己的报纸 陕交报之于我,是良师,是益友,更是我的“爱人”,从《陕西公路报》十天约一次,到《陕西交通报》一周一见,再到每周两次相聚,真可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虽然工作几易其地,岗位几经变化,但我对她的钟情,无怨无悔,痴心不改;享受到她三十年的精神抚慰最多,得到的学习写作扶持力度最大,相互陪伴时间最长,帮助鼓励最多的其中一位忠实读者和作者,而且我的“爱人”,从四开四版扩为对开四版,小报变大报,从单色变为彩色,版式越来越清新、活泼,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思想也越来越深遂、睿智,三十而立,风华正茂,风姿卓越,更加成熟,广受青睐。 这不是我一个人对陕交报的认识和感受,这是陕西交通行业广大读者和众多作者的心声,她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专业作家的好评和赞许。 1992年,我在陕西省西宝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主管宣传,多么希望更多的新闻媒体向全省人民介绍西宝路的建设情况。翌年,欣闻《陕西公路报》创刊了。我适时向她投稿,承蒙她的厚爱,所投稿件时被采用,并被作为骨干通讯员常受指导和约稿。从此,我与陕交报和众多文友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陕交报对通讯员的热忱帮助,使彼此拉近了距离。而且,陕交报反映的多是交通职工身边的人和事,独具亲和力,使作者写稿热情持续不减,通讯员队伍和交通作家日益壮大,更仰仗于—— 催人奋进的机制 我参加过多次陕交报通联会,历届厅领导都强调要办好陕交报,办活副刊,发挥全省交通系统新闻宣传主阵地作用。印象最深的是以会代培和对优秀通讯员、优秀编辑记者及优秀稿件的奖励制度,几十年一贯制,从未中断,这为建立、巩固通讯员队伍,激发编辑、记者、作者的创作热情和提升稿件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得那是2003年,正是春暖花开时节,陕交报第七次通联会在商洛召开。 新老通讯员无论是对大会报告,还是小组讨论,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许多资深通讯员把历届通联会称之为联谊会、取经会、鼓劲会、加油会。 在表彰大会上,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烈氛围, 获奖的与没获奖的相互鼓励、加油;在小组会上没有说完的话,在宾馆、考察路上、小憩时,总想说完,主题还是陕交报。这个说侯军亭总编、丁晨副总编和王建贵主任,待人一视同仁,有一股很强的亲和力,那个说雷宁副总编的摄影就是牛,有的说张力峰带的刘峰等一帮年轻人都很热心,很优秀。当时我想,有这样一批铁杆通讯员,有以会代培的通联会,有促人进取的奖励制度,何愁办不好陕交报,仔细想来,每年的“加油会”功不可没,也催生了—— 乐于奉献的团队 我与陕交报朋友们三十年的交往,深切地体会到了办报人的艰辛和胸襟…… 2003年,省上召开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为加强会议宣传报道,需要在正版外增加会议专刊,这就意味着工作量翻了一番。当时,陕交报人力不足,为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厅里和陕交报的领导抽调我与本报记者一同前往会议采访、组稿。仅是采访任务重,写稿时间紧,也不必旧话重提,好在大家都是快手,星期六晚上会议刚结束,稿子就送印刷厂排版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期制版、校对、改稿等工作,竟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和精力。 翌日清晨,我和丁晨、刘峰、丁文辉、刘磊等几位编辑、记者,从陕交报来到印刷厂跟版。在印刷车间,丁晨副总编给大伙略作了分工:每人负责两个版面的文字校对。大家心里都明白,错别字直接影响报纸的质量,无论你当时写稿、校对多么辛苦,出现错别字将会前功尽弃,读者是只看最后结果的。因此,大家格外精心。“一校”过后,出清样;再相互交换版面,进行“二校”。这时已过了午饭时间,趁制版工人们出清样,大家抽空随便填了填肚子,又开始了紧张地“三校”。 就这样,大家一直忙到深夜十点多,眼看就要上版开机印刷了,突然接到上级电话通知,会议专刊要撤换稿件。也就是说,换稿的版面又得重新录入、划版、校对、制版。对此,大家虽略感惊异,却并无半点怨言,一想到明早就要出报,又都开始忙活了起来。 走出印刷厂大门,已是凌晨时分。初春的深夜,春寒料峭,大家又冷又饿。丁晨副总编说他请大家吃夜宵。而此时,饭馆、酒店都已关门,又赶上路边摊点正在整顿,王学疆开车跑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一家夜市。大家围桌而坐,要来仅有的砂锅和烤饼,吃着喝着,打着闹着,欢声笑语划破了黎明前的暗夜。 后来,那次“跟版”的经历时常被我想起,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常态。陕交报朋友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大概就从那时便开始植根于我的内心。再后来,我也做了报人(《陕西高速》杂志执行主编),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时时鞭策着我,也使我对交通文化事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感到他们对办好报纸有着—— 高瞻远瞩的认知 在经济改革大潮中,许多报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砍掉了文化专版,甚至有些国字头的大报为了多发广告,增加收入,也挤掉了文学版。在我的记忆里,陕交报反其道而行之,深知文化是报纸的灵魂,几十年来,高举交通文化大旗,不仅办报,还育人,使陕交报在全省,乃至全国交通行业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陕交报在创刊(《陕西公路报》)之初,就设立了文化专版:《先行艺苑》文学副刊,后来又改为《交通文化》,选登交通人的散文、诗歌、小说、随笔、杂谈……还编发《星河》月末特刊“三秦交通人文学艺术之星大展台”,专门推介交通作者和交通文学作品,甘做人递,扶持新人新作,延续了汇集优秀作品为基层一线员工出书的优良传统。先后在丁晨、侯军亭、张力峰、刘峰、周迎春、祁阿辉、黄金峰、向晖、郭少言、袁立忠等编辑的操持下,陆续出版了“陕西交通职工文学作品选”《路魂》、《感天动地的日子》、《一路幽香》、“陕西十一五加快交通发展报告文学通讯集”《激情跨越》、《大纵横》、“陕西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建设巡礼”《强省之路》、“陕西交通诗选”《远方》等交通文学佳作。 更让人称赞的是,为了加快发展交通文化事业,壮大交通作家队伍,陕交报广开言路,采纳良言。通讯员在多届通联会上,诚恳建议以陕交报为阵地,组织成立文学组织;2003年4月29日,陕交报发表了刘峰、董邦耀、王忠义撰写的《陕西交通面面观》,大声疾呼:以陕交报为平台,设立相关文学组织和机构,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关注,结束陕西交通文学作者散兵游勇的局面,为陕军东征做出贡献。2006年,为筹备成立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经厅领导同意,陕交报副主编丁晨牵头,在铜川召开了全省交通系统文学艺术作者座谈会。在侯军亭主编、丁晨副主编和张力峰等人的持续努力下,得到了省厅领导的大力支持,2007年11月1日,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成立,当时,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唯一、现在也是全国交通系统唯一的行业作协。厅长曹森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著名作家陈忠实到会祝贺,并与贾平凹、肖云儒、莫伸同时被聘为顾问。省交通工会主席陈武汉、姜志理被聘为交通作协名誉主席。 此后,在丁晨和张力峰两届交通作协主席的领导下,以陕交报为文学创作基地,多次组织交通作者与省内著名作家莫伸、叶广芩、李星、冷梦、韩起、徐剑铭、赵熙、商子雍、商子秦、朱文杰、刘成章、程海、常智奇、和谷、王芳闻、朱鸿、安黎、冯积岐等,深入高速公路建设工地采风,基本做到了采访一条路,出版一部书。并邀请名家给通讯员和交通作协会员每年在通联会上进行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创作水平,使陕西交通文学创作蓬勃发展。 这些年,在陕交报《交通文化》专版发表过文学作品、获过奖和出过书的交通作者,就可罗列一大串:丁晨、白宗孝、侯军亭、朴实、周迎春、宁颖芳、向晖、郭少言、郭中凯、周瑄璞、杜延军、史罕明、寇群、王伟功、白秋薇、刘睿、何处放、郭胜、黄义、王艾荟、李婷、杜会琴、刘骥良、李战民、曹汉秀、祁军平、郭少言、祁阿辉、王玉平、马骐、王斌、郝娟子、文金(刘峰)、文剑、王忠义、张永涛、商竹、李虎、周亚娟、程丽萍、王越、王健、王莉、王俊英、董邦耀等,有些作者,积极响应省交通作协两次组织的“陕西交通文学丛书”活动,有的已经主动出了好几本书,总计一百多部,而且几十年与陕交报不离不弃,书里大都是各自在陕交报首发的作品。这些作者,有的作品获得中央、省、市级报刊文学奖,许多作者被交通作协、省作协和中国作协吸收为会员。更值得一提的是,陕西交通人周瑄璞,也是从陕交报走出的全国知名专业作家。三十春秋寒暑,二千余期报纸,百余交通文集,无数心血成果,让陕交报取得了诸多—— 实至名归的荣誉 陕交报创刊之初,就旗开得胜,获得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优秀行业报一等奖,中国报刊协会十佳优秀办报单位;随后的多年里,陕交报被省交通厅评为“全省交通宣传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企业报分会评为“十佳办报单位”;丁晨,侯军亭,张力峰、雷丁先后荣获“优秀总编辑”或“十佳总编辑”和“优秀摄影成就奖”,侯军亭还被《中国交通报》评为优秀记者站长;周迎春、刘峰、安立广、张智勇、向晖、黄金峰、郭少言、袁立忠、侯文通、王仲卉、刘磊、祁阿辉、王玉平、杜妮娜、崔娴静、闫瑞兴、柴乙冲、刘冠宏等编辑记者,还分别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编辑”、“优秀摄影师”、“优秀美编”;其稿件分别多年被评为新闻类优秀奖和副刊类优秀奖。 纸短情长故事多,忍疼割爱划句号。最后,以几句贺词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并与新老报人和文友共勉: 三十华诞正年轻, 充电加油再出征。 推敲心语觅新意, 华丽彩章炫交通。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原为铁十师47团学兵15连学兵、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