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杨舟平散文《母亲节絮语》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3-05-14 21:30来源:环球新闻瞭望网 母亲节絮语 杨舟平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到了。母亲节显然是个洋节,不管她源于古希腊还是古罗马,抑或英国版或美国版,溯源她我觉意义不大,但过母亲节却被全球大多数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推崇,既然母亲节存在这么多年,全球认可度这么高,就自有它存在的现实意义、生命力。纪念是怕忘却,母亲活着,过母亲节是为了让母亲感觉到有子女的幸福;母亲不在了,过母亲节,是为了怀念母亲,让母亲的灵魂依然住在子女的心中。 近些年在我国,每年母亲节到来时总会有那么多人很具仪式感地过母亲节,虽然表达方式五花八门,但对一个母亲而言,不管年轻年长、子女的礼物轻重与否,哪怕没有礼物,仅一句问候的话、一个问好短信、一个微信表情,都会令母亲们激动很久,幸福感弥漫很久,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在朋友圈大晒特晒,大写特写。这一点,使子女们始料不及,甚或压根就没想到举手之劳竟会使母亲激动如此。 俗话说:“要知父母心,怀里抱子孙!”还说:“父母心在儿女上,儿女心在石头上”“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些话也不全对,自古痴心父母多,孝顺子女也不少,放眼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年轻的独生子女一族,他们对父母的孝心新颖别致,暖心备至。这个世界不管发展到啥时候,好人总大于坏人,孝顺子女总被不孝子孙多,这是人世间的主流,就像世界潮流总是浩浩荡荡向前一样,所以,痴心父母和孝顺儿女是成正比例的,你看那羔羊都是跪乳的,人总比动物高等,否则就和动物无异了。 一个人从牙牙学语,直到长大成人甚或花甲之年,只要母亲在,只要母亲还能下厨,出锅后的第一碗母亲是不会端的,她总是盛给长辈或父亲或子女,她一定是最后一个给自己盛饭的人,别人碗里的饭刚刚好——不多也不少,而母亲的每碗饭,不是少了,就是多了,饭做少了,母亲知道:人人似乎都嫌饭少,她就少吃;饭做多了,剩饭似乎成了毒药,谁也不愿多吃,母亲舍不得将剩饭倒掉就多吃,他的胃好像海绵,升缩最大,能大也能小,所以母亲往往得胃病者居多,医生说跟饮食有关,而作子女的我们却压根没发现。 于是,就有子女说:“还是让母亲不要盛最后一碗饭,把最后一碗饭盛给我们!”推来让去,最后,还是母亲端了最后一碗饭。 伟大出自于平凡。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性,也是人性,是人性的底色,也是人性的光芒,是平凡中的伟大,是伟大中平凡。你只有做了母亲或成为母亲的孩子,用心才能发现。 2023年5月12日修改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省国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六维”宝鸡作家协会散文集奖得主,《今日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作品多篇入选省级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读文章。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人民司法·天平月刊》《中国妇女》《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文章分类:
艺苑荟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