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光荣在党50年/纪实—张洪杰:从营教导员到地方高级政工师的华丽蜕变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4-08-27 08:41作者:赵安金  红土地高原来源:环球与瞭望
文章附图

题记:忠诚与奉献

        本网讯(作者赵安金)在中原大地河南临颍的一隅,孕育了一位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物——张洪杰。他的故事,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穿越了岁月的风霜,见证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在时代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53年3月,张洪杰诞生于河南临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他自幼便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憧憬。1972年12月,正值青春年少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军入伍,从此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从一名普通的士兵起步,他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逐步成长为副班长、班长、电台台长、副指导员、干事,直至营政治教导员。

在军营的每一个岗位上,张洪杰都以身作则,勇于担当,不仅练就了过硬的军事素质,更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为部队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张洪杰深刻理解了“忠诚”二字的重量。他深知,作为一名军人,不仅要守护国家的安宁,更要将党的思想根植于心,成为连接官兵心灵的桥梁。他的每一次上政治教育课,都如同春风化雨,激励着战友们勇往直前;他的每一个建议,都蕴含着对部队未来发展的深思熟虑。在张洪杰教导员和营长的带领下,他退役前的14集团军高炮旅3营官兵士气高昂,凝聚力显著增强,多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战友们的尊敬与爱戴。

(前排中为张洪杰,右二为营长谢高明。)

  岁月流转,当军营的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张洪杰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转业至地方电力系统后,他迅速调整角色,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面对全新的挑战,他依然保持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他深知,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激发动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他总是能够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员工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大幅提升。张洪杰也因此多次受到“优秀政工干部”“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表彰,成为同事们学习的榜样和标杆。

  今年七一,对于张洪杰而言,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他荣获了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是对他半个世纪以来忠诚于党、奉献于国家和人民的最高褒奖。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不仅见证了张洪杰个人成长的足迹,更凝聚了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信念。

  从农村青年到通信尖兵

  河南临颖县杜曲公社东街大队那片被岁月磨砺得坚韧不拔的黄土地上,1972年的冬天,寒风凛冽中带着几分不平凡的预兆。4位怀揣梦想的农村青年,踏上了从军报国的征途,其中就包括了张洪杰——一个家境贫寒、勤劳能干、初中毕业后就帮父母挣工分减轻家庭负担、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农村青年。他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普通士兵中平凡而又独特的一章,讲述着从艰苦环境中走出的坚韧与成长。


  1972年12月,他告别了熟悉的村庄,带着对军营生活的无限憧憬与一丝忐忑,踏上了前往云南部队的闷罐车。全大队一起入伍的4人中,他幸运地被分配到了位于云南大理一塔寺的通信营新兵连,开始了新兵连集中训练的紧张生活。3个月的严格训练,让他从一个青涩的农村娃逐渐蜕变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日子,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转眼间就到了1973年的3月底,他被推荐进入位于三塔寺的报训队参加报务员集训。这里汇聚了来自四川、山东、河南等省的新兵,大家每天早上都共同面对着背密码、适应猫头鹰叫声的夜晚等种种挑战。报训队的生活紧张而有序,每一天都充满了对技能的渴望与对淘汰的恐惧。在激烈的竞争中,他见证了两位新战友因难以背不会密语承受压力而转岗,一个成了连队的饲养员,一个则担任了卫生员。而他,则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不仅没有被淘汰,还在1973年的8月份,在报训队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他说,“入团是对自己努力学习和工作的最好肯定。”

  1973年10月,他在报训队顺利结业后,被分配到了11军无线连,这个位于军大院的招待所边上的连队,成为他军旅生涯的新起点。作为一名电台新兵,他深知自己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在高手如林的团队中站稳脚跟。

  他被分配到了电台4台,这是一个由8个人组成的大家庭,台长虽已转业,但两位报务干部——特别是信阳籍的周明武报务主任,以其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深深地影响了他。在报务主任的带领下,他不仅在短期内熟练地掌握了报务业务,更学会了如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完成每一次无线通信任务。

  1974年6月26日,是一个值得他永远铭记的日子。那一天,无线连指导员找他进行了入党前的深入谈话,不仅肯定了他在工作中的表现,更对他的人品与团结同志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党旗的见证下,他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说,这是对他过去努力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他深知,入党不仅是进步和荣誉,更是责任和担当。从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更高的标准去完成每一项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他说,从新兵连到无线连电台4台成为报务员的那段军旅岁月,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培养了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更让他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真正含义。从一名农村青年到通信尖兵,再到光荣的共产党员,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汗水与泪水,更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战友的帮助。他说,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一直激励着他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野营拉练,抗震救灾

  在那段被历史铭记的岁月里,1974年的岁末,在苍山西麓的某条溪流畔,一场突如其来的团进攻演习战斗打破了苍山的宁静。参加演习的部队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进攻,以无畏之姿捍卫着边疆的安宁。张洪杰所在电台4台,一直追随着演习部队的步伐,为军首长提供无线通信联络,确保团进攻演习的百战百胜。


  之后,在临沧耿马,部队又开始了师进攻演习。后来接着又进行了野营拉练。在师进攻演习与野营拉练的通信保障中,张洪杰所在的4台每名官兵都不曾有丝毫的懈怠,保障了无线电波的永不消失。在下着大雨的夜晚,官兵随着军首长的脚步开始了紧张的夜行军。军首长以身作则,徒步前行,那份坚毅与决心,至今仍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演习与拉练之余,日常的训练与值班亦是紧锣密鼓。每当晨曦初现,他们便出现在训练场上;每当夜幕降临,他们轮流值守在电台旁岗位,守护着每一条信息的畅通无阻。

  这样的日子,虽然艰辛,却也充实而意义非凡。

  1976年的龙陵大地震,如同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所有的安宁。

   1976年5月29日,云南西部龙陵县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第一次发生在20时23分18秒,震级为7.3级,第二次发生在22时0分23秒,震级7.4级。这次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余震活动额度高,强度大。每次地震各出现了两个极震区。11军张景华副军长迅速反应,亲自部署救援工作,并特别指示电台前往震区。张洪杰作为电台的一员,与报务主任一同驱车前往,途中风雨交加,余震不断,但他们的心却异常坚定。在灾区,他们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目睹了自然的无情与人类的温情。在那些日子里,他睡在电台车驾驶与副驾驶的座位上,两个座位之间的凸起的挡位,使他没有办法放平腰部睡个安稳觉,他有时只能将两只脚蹬在车窗的玻璃上。

  雨水透过车顶滴落,但张洪杰的信念却如磐石般坚定。震后重建的日子里,他们与部队一同奋战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从龙陵到各个受灾点,他们驾驶着车辆穿梭其间,虽然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险,但每当看到受灾群众的笑脸,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抗震救灾结束后,部队内部的培训与集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无论是高炮团的培训,还是集训队的磨砺,都使张洪杰和他的电台同仁在专业技能上有了质的飞跃。

  1977年雨季的到来,给通信训练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驾驶着通信车,在雨中穿梭,利用小车上的架设的天线模拟进行运动通信,这种实战化的训练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电台兵的应变能力。

  后来的日子里,他们还与兄弟连队在喜州教导队共同训练了一个月的服务业务。那段时光虽然艰苦,却也充满了欢笑与成长。那些团、师进攻演习的日子、拉练的夜晚、抢险的瞬间、训练的场景,都如同电影般在他脑海中回放。它们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他,也将带着这份记忆,继续前行,在未来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做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通信保障

  1978年的秋风带着几分不同寻常的寒意,就在这个秋天,张洪杰被调入11军高炮团,作为电台台长,随着高炮团开赴云南边疆的金平县城。


  一路上,他的心中既有对未知挑战的忐忑,也有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那年大年三十的夜晚,张洪杰在金平县城的寒风中迎来了新的一年,心中五味杂陈。


  那时的金平,夜色如墨,星光点点,却难掩战云密布的紧张氛围。高炮团一营,担负着守卫金平县城空中防御的任务,张洪杰作为电台台长,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上级给他们电台下达的任务,就是与空军机场保持紧密而高效的联络,无论是日常的定时通讯,还是突发状况的紧急呼叫,都容不得丝毫差错。报务室里,那台老旧的电台成了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它承载着全营乃至全军的希望与指令。他记得柏怀主任,那位经验丰富的报务主任的眼神总是那么坚定而深邃,仿佛能穿透战火的硝烟,看到胜利的曙光。他和柏怀主任密切配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无论是挖猫耳洞时的汗水淋漓,还是吃着简单稀粥时的苦涩滋味,都化作了坚守岗位的坚定信念。

  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他与高炮团的蔡副参谋长同住一顶帐篷;白天黑夜,电台前始终有他忙碌的身影,那份对空联络的专注与执着,至今仍是他心中最宝贵的记忆。

  然而,就在他全身心投入战斗之时,家中的母亲却因病去世。那时,正值战事紧张,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他的家人选择了隐瞒。直到战斗结束,他回到后方,从女友的来信中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他的泪水瞬间涌满了眼眶。那一刻,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如同潮水般涌来,他独自一个人让泪水尽情流淌,以表达对母亲无尽的哀思。

  随着战争的结束,张洪奥带着胜利的喜悦与对和平的渴望回到了个旧。迎接参战军人的是人群的热情与欢呼,但在他心中,那份对母亲的怀念却永远无法抹去。

  后来,当部队撤回到大理三塔寺后,他急急踏上了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因为他知道,等待他的不仅仅是亲人的拥抱,还有对逝去亲人的无尽缅怀。在母亲的坟前,他哭得十分伤心,失去了母亲这位最亲的人,他的心里满是遗憾。

  他说,“对越自卫还击通联保障的日子,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成长,在挑战中坚韧,更让我明白了家与国的意义所在。”

  政工干部的不凡历程

  在共和国的辉煌军史中,有这样一位政工干部,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组织领导能力,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军旅佳话。

  张洪杰,这位从无线电通信领域跨界到政治工作的杰出代表,自1982年起,便以其不凡的经历,在军旅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初涉政工,他以忠诚铸就基石。1982年,张洪杰被任命为高炮团指挥连副指导员。面对这份与无线通信梦想略有偏差的职务,他未曾有过丝毫犹豫。“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他如是说,也将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心底。从此,他开始在政工领域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和军队的无限忠诚。


  干事岁月,磨砺中成长。时间转至1984年腊月,张洪杰被调至政治处担任干事。在这个岗位上,他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党的理论知识,锤炼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是对他能力和意志的考验。而1985年大年初三的那个紧急召回,更是让他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面对家庭的温暖与部队的召唤,他毅然选择了后者,踏上了归途,用短短的时间完成了从探亲到文化补习的跨越,最终取得了高中文凭,为后续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基础。

  营教导员,引领新篇章。1985年6月,张洪杰被破格提拔为11军高炮团二营教导员,从正连职干事踏上了正营职主官的岗位。面对百万大裁军的浪潮,他带领全营官兵积极响应号召,顺利完成了从高炮团2营到14集团军高炮旅3营的转型。在那段千里行军的艰难日子里,他和营长赵进财并肩作战,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人员装备的安全抵达,为新地方的安营扎寨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抗震救灾,彰显大爱无疆。1988年11月,澜沧大地震突如其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尽管张洪杰教导员因故未能亲自参与救援行动,但他的心始终与三营官兵同在。他密切关注抗震救灾的进展,为前方战友提供精神支持,确保3营在救灾过程中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最终,3营因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荣立集体三等功,这份荣誉背后,也凝聚着张洪杰教导员的智慧与汗水。

  五年坚守,铸就辉煌成就。在担任营政治教导员的五年里,张洪杰始终坚持以政治建军为统领,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了全营官兵政治上的坚定性和练兵习武的热情。在他的带领下,3营官兵不仅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在军事技能上也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多次的四川西昌的打靶训练中,3营的三个连队均取得了好成绩,充分展示了3营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张洪杰的军旅生涯,是忠诚与奉献的写照,是智慧与勇气的结晶。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政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转业后成为“优秀政工干部”

  在历史的长河中,张洪杰以军人的坚韧与忠诚,书写了从军营到地方的华丽转身,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誓言。

  张洪杰,一位在1990年9月脱下军装,投身地方建设的平凡而又非凡的共产党员。转瞬间,他已从昔日的铁血军人转变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坚实力量。面对河南电力器材厂(现为河南电力公司)这一全新的工作环境,他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反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新的岗位之中。

  在他看来,无论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还是身着工装助力发展,都是党赋予的神圣使命,都需要用心去做好。在河南电力器材厂的数十年间,张洪杰的足迹遍布了多个岗位,从宣传科长到车间支部书记,从销售经理到销售书记,再到后来的党办主任兼纪委副书记、机关党支部书记,每一个岗位都见证了他对党的忠诚与对事业的执着。他深知,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激发动力的关键,因此,无论身处何职,他都致力于将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员工们的实际行动,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辛勤耕耘终有收获,张洪杰不仅在工作中屡获殊荣,还凭借出色的业绩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获得了高级政工师的资质。他多次被评为优秀政工干部、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他撰写的《电力修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思考》一文,更是在华中电建政研联合会第二十届年会上荣获优秀论文奖,充分展现了他对思想政治工作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2013年3月,张洪杰光荣退休时,他的心中满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然而,退休并不意味着他停下了前进的脚步。相反,他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休不褪色”的深刻内涵。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种志愿服务和党组织活动中,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继续为党的事业贡献着力量。

  2008年10月,他还获得了“河南省电力公司先进离退休工作者”的殊荣。

  2024年七一前夕,张洪杰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的荣誉。这份荣誉对他来说,既是对过去50年坚守与奉献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继续前行的鞭策。他将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了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照片,每当看到它,心中便涌动着无限的自豪与责任。他常说:“作为党员,要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无论身在何处,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张洪杰的故事,是千千万万转业军人投身地方建设、续写辉煌篇章的缩影。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对事业的执着与追求,永远不会改变。







  (全文完)责任编辑:鹏飞


    

    作者简介:作者赵安金,河南渑池人。1974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团政治处书记、副指导员、指导员、旅政治部宣传干事、干部干事、营教导员;军事法院审判员;云南省检察院二级高级检察官等职。参加过1979年对越作战,1984年“两山”作战,1997年10月至1999年6月的云南边境第二次大扫雷。荣立过个人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还获得过“云南省直机关最美机关干部”“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模范退役军人”等荣誉。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6年10月退休,现任退休党支部书记。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副标题